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研记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课件

小学作文 zuowen 2浏览

【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研记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记录 数学第二单元

集体备课记录 2012、3、15

【篇二】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研记录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课堂教学案例

《平均数》课堂教学案例

临平一小数学教研组 郭金妹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第六册P42《平均数》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中所介绍的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一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对于本课我从统计的角度出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根据教材特点,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首先从学生方面考虑,因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再根据教材特点,我主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深刻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广泛。学生对统计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已经会计算求简单的几个数的平均数,并且对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也已经建立,本节课是进一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平均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就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 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渗透移多补少、估计、对应等数学思想。 3. 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进一步积累分析和

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媒体和设计:本节课设计以“我为创绿出分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

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平均数意义的建构。

教学难点: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情景图 教学过程:

师: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参加过 “环保小卫士”这样的活动吗? 生:记得!

师:活动中我们去植树、我们回收废报纸、回收废电池。这些小朋友也和我们一样,要把回收的矿泉水瓶送到废品回收购站去。咦!他们好像在争论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呵!原来他们要比赛,看谁收的多。同学们,你想知道他们谁赢了吗? 学生大声说:想

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

师: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1:小红收集了14个。 生2:小亮收集的最少 生3:小明比小亮多 生4:小亮比小兰少一个

师:你能不能发现第一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师:我们一起把它算出来好吗? “好!”学生们热烈响应。 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算? 生异口同声“加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14+12+11+15=52

师:四个数加起来,我们有什么办法能算得又快又准确?

生:我们先算算有几个十?然后是4+2+1+5=12,一共有52个矿泉水瓶?师:真聪明。我们再来看第二组的。 出示:

师:第二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生:55个

师:你是怎么算的呢?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10+13+5+11+16=55 出示:

师:那这么说第二组赢了?

学生嚷着:“不公平,不公平!”

生:第一组有 4名同学,而第二组有5名同学,人数不一样。 师:哪怎么比才公平呢? 生:多加一个人。

师:现在活动早就结束了,多加一个人,可能吗? 老师追问:怎么办?有办法解决吗? 终于,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说:算平均。 师:“平均”我们以前也学过,平均是什么意思? 学生们响亮地回答说:每个人都一样多

师:对!我们怎样把不一样多的矿泉水瓶变成四个人一样多,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收集几瓶??请同学们移动一下象形统计图上的矿泉水瓶,看看平均每人有几个,可以同桌商量着解决。 师:你是怎样移的?

一个移得快的男孩说:小红给一个小兰,小明给两个小亮,他们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师:你们是这样移的吗? 生:是。

师:把多的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请看屏幕 根据移动后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通过移多补少,求出每人一样多的数我们叫平均数。 师:我们能不能把它算出来呢? 生:能,把刚才的总数除以4就行了。 师:大家能把它写成递等式吗? 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师: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

师:把4位同学收集的数加起来,再除以他们的人数。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平均数13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反映的是第一组的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就把它叫做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篇三】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研记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研组 集体备课第十单元表格完成

三年级数学 集体备课记录 2012.6.28

1

2

3

【篇四】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研记录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研记录

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地点:会议室

主题:解读黄罗生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会议内容:

一、解读黄罗生的《小学数学教学类结构的基本课型》,相关内容如下:

教学类结构:简单地说,指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其内在结构和特点,可以形成不同的教学课型.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涉及数的认识、数运算、规律探索、图形测量、概念形成、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等教学内容。

数运算的教学结构:对数运算教育价值的理解,对数运算教学长段递进式目标设计的理解,注重结构学习的整体性.

数运算的总目标:学生要知道各种运算的意义、基本法则及各种运算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能根据情境灵活运用估算方法对计算结果的范围进行准确判断;能有序地排列算式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基本的数学敏感。

数运算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新基础教育”认为:数运算除了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运算方法,形成相关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外,还可以使学生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算式以及运算中的一般规律,从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和敏捷的思维品质。

二、教师讨论.老师们对吴老师的见解感觉有点高深,理解难度有点大,需要更多的案例来配合理解.

数运算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新基础教育”认为:数运算除了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运算方法,形成相关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外,还可以使学生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养成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发现数学算式以及运算中的一般规律,从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和敏捷的思维品质。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

地点:会议室

主题:解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内容:

一、学习《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1、 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

数学素养是人们通过数学教育以及自学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获得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和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数学思维品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总合。

2、 构建所有学生必需的共同基础和加强数学的应用和实践 应与时俱进地重新审视数学基础,根据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及构建简明数学知识结构的要求,确定数学课程的内容,应抓住数学知识的主干部分,突出基本原理和通用方法,切实加强数学课程的基础性。

3、 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学生群体中存在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数学发展,。应提供具有差别性和多样性的数学课程设计,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使数学课程适应与全体学生。

4、 充分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索求知

要遵循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要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加强数学学习的活动,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

5、 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鼓励学生奋发进取

数学学习评价是对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所取得的成果和达到的水平作出评判,同时对学生改进学习和完善自我进行导向;它又是实施教学反馈、评估和策略的重要环节。

6、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数学课程必须大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改革的积极作用,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成为获得信息资源和开展学习交流的广阔平台。

二、对各年级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1、三年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诊断中关于“根据问题把所需的条件用直线连起来”中的“每本相册可以放几长照片”应该连几项。

结果:学生如果能列出相对应的算式,就应该算他的是正确的。

2、用两种方法比较,并说明理由。这题比较速度大小与计算速度差是否属于一种方法。

结果:这属于一种方法,这里只能比较“路程”作为第二种方法。

3、五年级数学教学中,解方程的错误率非常的高,必须借助于验算才能提高正确率。

新教材中的解方程是比较容易出错的环节,因为没有正负数加减乘除作为基础,学生很难正确解比较复杂的方程。可以用“移负不移正,移小不移大”的方法,补充解题方法。

数学教研组活动记录

活动时间:2010年10月15日

地点:会议室

人员:全体数学教师

活动内容: 评课《循环小数》

主 持 人:张兴辉

发言记录:

一、做课教师周静介绍教学设计: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本的例1,是教学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2通过计算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无限小数。

在探究循环小数特征时,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充分感知数学中的循环现象。教学时我先引出例题,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试题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计算后我让学生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并想一想商如何表示?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在学生弄明白了循环小数的特征的基础上接着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引出循环小数、循环节、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做相关练习,巩固新知识。

【篇五】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研记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案例

教研活动案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案例 《年 月 日》

石坡中心校 侯翠芳

设计理念: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抽象的时间单位概念具体化,用有型的“年历”来解决。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分析:

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四幅主题图,展现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日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植树节、儿童节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时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研记录

年、月、日这几个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理解有一定困难的。但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理解并掌握他们之间的关系。

2、懂得大月、小月的意义,掌握一年中的大、小月。初步认识闰年与平年。

3、准确计算一年、半年以及季度的天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研记录

4、通过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相结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从而体会时间的可贵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大月、小月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

2

(1)汇报 : ①一年有12个月。

②每月有31天的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③每月有30天的是:四、六、九、十一月。

④二月份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

⑤一年有365天或366天。

(2)完成学案卡精要交流(附页3)。

2、讲述:通过观察讨论,大家都知道 ,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31天或30天,二月有28天或29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31的月份叫做大月,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3、学习大月小月的记忆法。

你能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么?用什么方法记忆的?(让学生说说,学生知道让学生来介绍。)

①拳头记忆法。

凸起的地方每月是31天,凹下去的地方每月是30天(二月除外)一边指一边读:一月大,二月少,三月大,四月小(二月不是小月,我们为了方便记住它比别的月份都少几天,我们读二月少),七月大,八月大(七月完是八月,这2个连着的月份都是大月)

②用歌诀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日永不差。(腊是十二月,这是帮助记忆大月的歌诀。)

4、小结大小月记忆法。(补充歌谣:“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①这么多记忆的方法,现在考考大家,老师说一个月,看看你们能不能

很快说出这个月的天数?(最后问到二月,有人说28有人说29)

5、简介:二月份28天的年叫做平年,二月份29天的年叫做闰年。

6、简介季度知识;一年有4个季度,每个季度3个月。第一季度包括1月、2月、3月,第二季度包括4月、5月、6月,第三季度包括7月、8月、9月,第四季度包括10月、11月、12月。

7.请同学们计算每个季度有多少天,汇报并比较多少。

3

四.巩固练习。

1.完成学案卡达标检测。

2.检查检测完成情况。

现在同学们对什么问题还有疑问?引导学生提出(1、到底什么时候是28天,什么时候是29天呢?2、为什么要有时28天有时29天呢?)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特殊的二月。

五. 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汇报)

2、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马上就要下课了啊,时间过得真快。那我们这节课不仅学到了那么多知识还学到了要珍惜时间!

老师摘录了一些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和大家共勉。

四:板书设计:

年 月 日

一年有12个月 一年有365天 31×7+30×4+28=365天

每月有31天的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大月) 每月有30天的十:四、六、九、十一月。(小月)

二月份: 28天 平年 29天 闰年

4

【篇六】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研记录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总复习(三年级教研组)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总复习(三年级教研组)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按顺时针方向转:东→南→西→北。

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3、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2、基本规律: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最高

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除法用乘法来验算

没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0乘以任何数都得0,

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8、 锯木头问题。

王叔叔把一根木条锯成4段用12分钟,锯成5段需要多长时间?

如图,锯成4段只用锯3次,也就是锯3次要12分钟,那么可以知道锯一次要:12÷3=4(分钟)

而锯成5段只用锯4次,所需时间为:4×4=16(分钟)

9、巧用余数解决问题。

÷8=6 ,最小是 。

根据除法中“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规则,余数最大应是7,最小应是1。

再由公式: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知道被除数最大应是6×8+7=55,最小应是6×8+1=49。

②少年宫有一串彩灯,按1红,2黄,3绿排列着,请你猜一猜第89个是什么颜色?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研记录

由图可知,彩灯一组为:1+2+3=6(个),照这样下去,89÷6=14(组)5(个)第89个已经有像上面

的这样6个一组14组,还多余5个;这5个再照1红,2黄,3绿排列下去,第5个就是绿色的了。

③加一份和减一份的余数问题。

例1:38个去划船,每条船限坐4个,一共要几条船?

38÷4=9(条)2(人) 余下的2人也要1条船, 9+1=10条。

答:一共要10条船。

例2:做一件成人衣服要3米布,现在有17米布,能做几件成人衣服?

17÷3=5(件)2(米) 余下的2米布不能做一件成人衣服

答:能做5件成人衣服。

10、来回问题,来回是指走了这一段路的两次,去一次回来又一次。

第三单元 统计

1、求平均数公式:总和÷份数=平均数 总数÷平均数=份数 平均数×份数=总和 (用平均数求总和)

2、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3、平均数只表示平均水平,实际水平或许会高于平均数或许会低于平均数,还可能和平均数一样,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四单元 年、月、日

1、重要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月1日元旦节; 3月12日植树节;

5月1日劳动节; 6月1日儿童节;

7月1日建党节; 8月1日建军节;

9月10日教师节; 10月1日国庆节。

2、一年有十二个月,1.3.5.7.8.10.12 这七个月是31天, 4.6.9.11这四个月是30天,

平年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平年全年有365天,闰年全年有366天。

3、一年分四季,每3个月为一季; 一、二、三月是第一季度,

四、五、六月是第二季度,

七、八、九月是第三季度,

十、十一、十二是第四季度。

4、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

1900年不是闰年而是平年,而2000年是闰年。

5、推算星期几的方法 例:已知今天星期三,再过50天星期几?

解析:因为一个星期是七天,那么由50÷7=7(星期)1(天),知道50天里有7个星

期多一天,所以第50天是星期四。

6、24时表示法:超过下午1时的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就是把原来的时刻加上12。反过来要把

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表示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刻,超过13时的时刻就减12,并加上下午、晚上等字在时刻前面。比如下午3时→3+12=15时, 16时:16-12=下午4时。

5、计算经过时间,就是用结束时刻减开始时刻。比如10:00开始营业,22:00结束营业,营业时

间为:22:00—10:00=12(小时) 结束时刻—开始时刻=时间段

6、常用的时间单位有:年、月、日、时、分、秒。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研记录

7、时间单位进率:1世纪=100年,1年=12个月,1日=24小时,1小时=60分钟,1分钟=60秒钟

8、在计算经过了多少天的时候,如果两头都包括就加1,如果只有一头包括就不加不减,如果两头都不包括就减一。

第六单元 面积

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3.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求长:长=面积÷宽 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求边长:边长=面积÷4

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知道正方形的面积求周长:先求出边长,再根据公式求周长

5.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分米=10厘米

1平方米 =100平方分米 1米=10分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千米=1000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1、把1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十分之一,也就是0.1。十分之一可以写成一位小数,百分之一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千分之一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2、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列出小数数位表,先比较小数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如果

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的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从小数点后最高位比起。

3、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要先对齐小数点再相加、减。按顺序落位时不要忘记落下小数点。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重复的地方表示 即参加语文小组的同学又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研记录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