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篇一】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教案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新闻两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词语;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能分析并写作简单的新闻。
能力目标:培养阅读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把握毛泽东的写作风格 德育目标: 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重点】掌握新闻基本常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疑点】再说东路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内容】
一、
教学流程:
一、背景导入 1949年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的凯歌声中,解放战争取得了彻底而伟大的胜利! 1949年4月20日 ,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习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就是毛主席当时满怀豪情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kuì〉退 要塞〈s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āng 〉 歼〈jiān 〉灭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这篇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作者怀着什么样的的心情写的文章? 这篇新闻报道了渡江战役开始后三四天的战况,作者满怀豪情,整个战役气势磅礴。
(二)四边互动
1.你了解新闻吗?阅读新闻要把握那些要素?
—-新闻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新闻指消息、通讯和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仅指消息,即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结构的五个部分:背景和结语;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电头”后的第或“结语”中。
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 1949年4月20日 夜起至 4月22日 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情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之战。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导语是开头两句,简述渡江战役取得成功。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详述三路大军战斗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和地点,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6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军。
7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
8 作者从敌我双方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至于后面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语句加以说明。
准确、简洁而富有气势;字里行间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四、课堂训练内容
1.填空: 新闻记叙的六要素是指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讨论完成书后练习三:朗读两则新闻,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第一组:
①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 铜....
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
青阳、 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
第二组:
①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 ...........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
第三组:
盛了。 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答案:
第一组:②句好。“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组:②句好。“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的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句“二十一日”重复。
第三组:①句好。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 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五、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这篇新闻篇幅短小、结构严谨、气势雄浑、感情浓烈,语言简炼准确,充分体现了新闻结构的特点,是短新闻报道重大题材、广阔场面的典范。
2.方法归纳
况,要分别把握这些要素。
六、布置作业
1.链接生活
2.实践探索
3.课后练习1、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
毛泽东
标题 导语:兵力、战线、战况
主体: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
1.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篇二】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
学校 新华中学 年级 五、六 班 执教人本学期教案编号
【篇三】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 新闻两则
1 新闻两则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3.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三、 教学课时 2课时
四、 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自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学习第一则新闻。
(一) 导入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 新闻的知识
1、什么是新闻
新闻指的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广义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补充说明:凡是开头冠以“新华社电”“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字样(电头)的文字,不论长短,都是新闻。 有的报道很简短,不加“电头”,也是新闻。】
2.新闻的特征
a) 立场、观点鲜明。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
b) 报道迅速及时。
c) 语言简明扼要。
3.新闻的六要素
通常人们把五个W叫做新闻的五要素,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 ——何人,What ——何事,经过Why ——何故。 新闻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如果缺少了这些要素,那怕是只缺少一两个要素,就不可避免地使所报道的事实残缺不全,说不清楚,不能给人以确切的概念,不能提供充分的事实根据,至少也会使所报道的事实大为逊色。
4.消息的结构
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
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 标题
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三个标题齐全,也可以只有其中一部分。它是对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B. 导语:消息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C.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
步扩展和阐释,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D、背景:指的是消息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E、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F、 另: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电头是指说明发电者、发电地点、发电时间的文字,本文开头略小的字就是电头,电头通常是必不可少的。电头写明通讯社的名称、发电时间,说明材料真实可信,消息及时。
(三) 学习第一则新闻
1.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韶山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导师。主要作品都收集在《毛泽东选集》中。
1. 介绍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1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
思考: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
(明确: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明确: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3. 预习检查
4.结合新闻,探讨标题、导语、主体的区别。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式把课文的内容表达出来:
① 用一个语句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标题
②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课文开头第一、二句话简明准确的说出了全文的内容;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导语
③用几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课文中关于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三个层次的内容说出课文的内容。 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就叫主体
5.齐读这则新闻,找出文章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层次?了解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 明确: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即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5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对西路军渡江情况加以评论)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四)进一步探究内容,领略人民解放军的威武
1. 速读课文,填写表格
2.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此中,有详略,详写哪路军?略写哪路军?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从其结构来看,它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以及各路军进展情况来安排结构顺序的。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到的敌军的抵抗,都比较小,东路军所遇之抵抗较为顽固,所以中路军、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详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大军写得稍详,东路大军写得详。此处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敌人的抵抗较顽强。而且这一地区有包围敌军、解放南京的关键的战略重要意义。
3. 哪些句子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评论?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叙议结合)
明确:“一方面另一方面”。揭露了敌军溃败我军取胜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大长了我军士气,灭掉了敌人的威风。也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灭亡的民运。
(五)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1、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①例如“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
③还有全文最后,就分别用了“歼灭”及“击溃”(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占领”并“控制”(后者比前者又进了一步,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是“封锁”(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这些动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就有助于“真实”地反映战况,又能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④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到达”,泛,); “24小时内”,时限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至发电时止”,时界更为确切; “余部”,军事术语,准确得体,(“剩下的”,表达内容模糊。)
⑤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而能恰到好处地表现(或正面或反面)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2、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①“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②第4小题①句,对战况、战果的介绍比较笼统,不够准确之外,也不够鲜明。而②句中,“整天激战”介绍了战况,“歼灭及击溃”更鲜明的报道了敌军惨败状况,“广大地区”既准确说明了并非全境,又鲜明指出了大局已定,“控制江阴要塞”鲜明的表述出“封锁长江”的确凿态势,更切实可信。将“东路军”改为“我军”在不影响准确明了的前提下,自然融入了亲切自豪的感情色彩。
③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例子在文中还很多。例如“百万大军”、“1000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又如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再如“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一系列动词,鲜明的写出了我军一个又一个战果,富有动态,正如大军如潮,铁流难当的形势,雄阔有力,激情昂扬。本文这种语言特点既是消息的要求,也是本文报道内容的需要。
(六)总结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
本文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从而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二则新闻,进一步了解新闻这一文体
(一) 导入
上节课,大家第一次了解新闻这样文体,也从毛主席的一则新闻稿中领略了我解放军雄姿。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时代背景:
这则新闻说,“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又说到“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
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一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电文说:“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即指蒋军在辽沈战役中的失败。淮海战役是1948年11月6日发起的,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淮海战役前夜。
(二) 对号入座
1.新闻的结构(本文的结构)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导语】 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背景资料】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背景资料】
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2.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三) 体味新闻语言的特点
新闻语言具有真实、准确、及时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三大特点的句
子。
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
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
及时性:1948年11月5日电 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
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
绩?(明确: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四) 比较阅读——两则新闻的异同
A. 找同: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1)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2)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3)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